2025 為什麼Sony 機身搭配 Canon鏡頭容易出現更多的耀光與鬼影?

2025 為什麼Sony 機身搭配 Canon鏡頭容易出現更多的耀光與鬼影?

在上一篇Sony A7全幅機身搭 Canon anon EF 16-35mm F2.8L II鏡頭:夜景耀光與鬼影怎麼處理?文章中延伸的一個議題為什麼Sony 機身搭配 Canon鏡頭容易出現更多的耀光與鬼影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很認真地尋找答案,不過在找尋相關資料時候意外地解決了多年心中的疑惑。




舊鏡頭耀光原因

當您換系統的使用原來的舊鏡頭是否會留著?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通常都會留著,因為這代表過去的投資可以透過轉接環的方式延續下來繼續使用。但是換過去之後會發覺怎會變得這麼難用,在原系統上畫面的呈現並不會太容易出現耀光與鬼影的現象;

為何在新機身上會更明顯的出現耀光與鬼影?
這是因為轉接環以及無反相機與單眼機身在結構上的差異所造成的。

轉接環是否會影響抗反射鍍膜效率?

雖然轉接環本身不會直接「影響」鍍膜層本身的光學特性,但它可能會間接改變光線進入鏡頭與感光元件的角度與路徑,導致以下情況:

  • 📌 增加反射面數量:轉接環內部的金屬表面,若未作霧黑防反光處理,可能造成內部光線亂反射,進一步導致耀光與鬼影。
  • 📌 光軸微小偏移:某些轉接環精度不足或有公差,可能導致光軸稍有偏差,使原本鍍膜針對入射角設計的效果減弱。
  • 📌 AF、EXIF等電子轉接干擾曝光補償:這可能不是光學問題,但在自動模式下可能導致夜景過曝,進一步增加耀光機率。

✅ 解法:使用高品質轉接環(如 MetabonesSigma MC-11),並選擇具備霧黑內壁的設計,有助降低內反射。

無反機身結構與光路特性差異

Sony 無反(如 α7 系列)與傳統 Canon DSLR 機身的機械結構大不相同,這些差異會直接影響到夜拍時的耀光與鬼影行為:

比較項目無反相機(Sony)傳統單眼相機(Canon)
機身法蘭距(Flange Distance)短(約 18mm)長(約 44mm)
感光元件靠近鏡尾是(光直接投射)否(有反光鏡與對焦屏)
感光元件鍍膜大多具防反光鍍膜較舊型號可能較弱
拍攝構圖方式電子取景(Live View)光學觀景窗(反光鏡構圖)
光線反射路徑更直接、更容易反射入鏡頭後部反射路徑較長、光影較緩衝

⚠ 為何這會增加鬼影與耀光?

  1. 感光元件更靠近鏡尾:入射光更容易因角度不當而反射回鏡片表面形成鬼影。
  2. 短法蘭距離設計:使光線在鏡頭與感光元件之間的反射機會增加。
  3. 無反結構少了反光鏡緩衝:光線反射直接造成感光元件與鏡頭間的交互反射(尤其在夜景中更明顯)。

小結

Sony 無反 + EF 鏡的轉接組合在畫質上依然出色,但在夜景、強烈光源環境下更容易出現耀光與鬼影,主要來自結構光路與反射特性的不同。

建議搭配抗耀光鍍膜優化的鏡頭 + 精密轉接環,可降低問題發生機率。若常進行夜拍,可考慮 Sony 原生鏡或第三代 Canon 鏡頭。

Sony + Canon EF 廣角鏡頭抗耀光評估表(夜景拍攝)

鏡頭名稱抗耀光表現抗鬼影表現備註說明
Canon EF 16-35mm F2.8L II★★☆☆☆★★☆☆☆第二代鏡頭,鍍膜較舊,夜拍時容易出現耀光與鬼影。需注意拍攝角度與遮光措施。
Canon EF 16-35mm F2.8L III★★★★☆★★★★☆採用新型抗反射鍍膜(ASC、SWC),大幅改善耀光與鬼影問題。建議升級使用。
Canon EF 16-35mm F4L IS★★★☆☆★★★☆☆F4 光圈設計,抗耀光表現不錯,且具備防手震功能,適合夜景拍攝。
Sony FE 16-35mm F2.8 GM★★★★★★★★★★原生鏡頭,專為 Sony 機身設計,抗耀光與鬼影表現優異,推薦使用。
Sony FE 16-35mm F4 G★★★★☆★★★★☆原生 F4 廣角鏡,體積輕巧,抗耀光表現良好,適合攜帶外拍。

評分標準說明:

  • ★★★★★:表現優異,幾乎無耀光與鬼影問題。
  • ★★★★☆:表現良好,僅在極端情況下出現輕微問題。
  • ★★★☆☆:中等表現,需注意拍攝角度與光源位置。
  • ★★☆☆☆:表現較差,容易出現耀光與鬼影,需採取額外措施。

建議與注意事項

  • 使用遮光罩:無論使用哪款鏡頭,搭配適當的遮光罩可有效減少耀光與鬼影的產生。
  • 避免強光直射:拍攝時盡量避免強光源直接進入鏡頭,調整拍攝角度或利用遮擋物遮擋光源。
  • 選擇高品質轉接環:使用具備防反光設計的轉接環(如 Metabones、Sigma MC-11)可減少內部反射。
  • 後製處理:拍攝後可透過 Lightroom 或 Photoshop 等軟體進行後製,減少耀光與鬼影的影響。

延伸閱讀

27 Views